你能想象吗?在1945年那个硝烟弥漫的中国,每一天都有几万颗子弹在东北大地上飞舞。就在抗日战争刚刚落幕的那个秋天,东西南北的中国军队像拔河比赛一样,猛地往东北扑过去。此刻的东北,不只是地大物博,更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棋局关键点。不禁要问,为什么谁都不愿意让出东北的半块砖头?背后的那些隐秘较量,又究竟藏了多少你我不知道的故事?
国共两党对于东北的争夺,那场面就像两拨人在抢金矿。国民党掌控着西南,心里明明急得抓耳挠腮,可无论怎么使劲儿,部队就是调不到东北;而共产党这边,主力部队靠得近,却“手无寸铁”,好比满身功夫却没带家伙。美国的援助船大炮大,但运兵气力有限。起步阶段,李运昌带头的冀热辽第十六军分区借着“近水楼台先得月”,把日本人留下的家底折腾了个遍,可惜“东拼西凑团”,根本经不起真正打仗。
国民党那边,杜聿明带着大部队北上,枪多炮猛,打起仗像下山猛虎。1945年11月一声令下,山海关失守,接着锦州也被一下端掉。八路军、新四军此刻的处境就像没准备好的考生,被突如其来的“期末考试”打了个措手不及。国民党“围剿式”进攻搞得共产党部队只好边退边守,一时间,整个东北仿佛都要变成国民党的口袋。可故事还远没结束,这场争锋,才刚刚开始。
一场东北争夺战,看似“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其实里面门道多着呢。苏联红军进驻时带走了日伪遗留的大量武器,很多人觉得共产党沾了光,其实不然。李运昌和冀热辽第十六军分区先起步,虽拉起人马一大摞,可部队像“老百姓拼凑的骑兵团”,打仗没底气,真正一碰国民党,队伍就“树倒猢狲散”。
反观杜聿明,他打锦州的时候,兵强马壮不说,还对整个东北铁路网严防死守,几乎哪儿都插上了“国民党专用”的旗子。普通百姓怎么看?有人希望解放军留下来安生过日子,有人则盘算“谁占地盘听谁的”,更有生意人两头下注见风使舵。此时局势乱成一锅粥,到底会往哪边倒,谁也没把握。
国民党“以快打慢”,一通连环攻势之后,东北表面上像是“风平浪静”:锦州、山海关等重镇接连落入囊中,说是“形势大好”也不为过。杜聿明打铁还需自身硬,想借东风一鼓作气把共产党老本儿全吞了,东北眼看就要变成“大国民党后花园”。
然而,风头之下暗流汹涌。地方治安状况并不理想,地下党活动频频搅局,国民党刚收回的地盘掉头又丢。老百姓对国民党接管并没多大好感,该交租照交,该纳粮照纳,日子依旧苦哈哈;加上国民党内部派系分歧严重,兵心浮动,补给线一拉就断,局势堪比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反对的声音也冒出来。国民党高层有人警告:“东北是个无底洞,耗不起!”可另一些人坚持,东北不拿下,北方基本没戏。双方暗中较劲,谁都想坐地为王,但是真打到底,谁又下得了这个赌注?
就在国民党得意洋洋时,东北的风向突然大变。黄克诚率新四军第三师“杀将进城”,让杜聿明措手不及。他原本以为来的不过是“一小股土八路”,可没想到是一支三万多人的王牌主力,个个“身经百战,大刀阔斧”。
黄克诚早在9月13日就给中央发电建议:“东北必须多派主力,抢出个大根据地!”这才让中央下定决心不惜代价增兵。新四军第三师前身是八路军115师344旅,有着红军、北伐血脉,一路杀下来既有战斗经验也有硬脾气。队伍平时就注重火力配备,师长黄克诚坚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家伙带全”。
这才有了后来新四军顶住杜聿明的追击,进一步给解放军争取了最珍贵的整备时间。国民党以为共产党只剩个“空壳”,哪想新四军第三师一现身,直接把东北棋盘翻了个底朝天。老百姓们也纷纷站队:“共产党主力来了,局势又要变天?”
战火间隙,表面上看“静悄悄”,其实幕布之后硝烟越积越多。国民党占下锦州,实际见到的是满地残局:基础设施遭破坏,百姓生活四处告急,社会秩序像一锅烂粥粘不起来。共产党这边,虽有了新四军第三师,可面对浩如烟海的国民党正规军,依旧压力山大。
而且意外不期而至。苏联红军撤离后,武器弹药并未像外界期望那样“顺手牵羊”交给共产党一大堆,真正到手的很有限。部队调动途中,后勤补给屡出岔子,一路饥寒交迫、训练不足。且新部队和地方扩编兵员矛盾尖锐,战斗素质参差不齐。国民党趁机切断铁路和粮道,要把共产党“饿死在家门口”。两方斗智斗勇,谁都没把“和平鞭炮”点响。
分歧也在队伍内部越逼越深。有人力主主动出击,有人坚持保存实力。如何整合新兵、修复老旧武器、解决粮草,样样都成了“老大难”。东北这坛老酒,越酿越烈,谁敢说最后喝下去的不头晕?
说到这啊,国民党这操作真得拎得清。看似高屋建瓴,实际上却是“捧着金饭碗讨饭”。说啥美国海空军助力,结果解放军还是像打橄榄球一样插空冲进东北。听着国民党各路高参“妙计如云”,可现实却是一条招没落地就已经凉了大半截。
再看共产党这边,“全副武装”进东北,可先头部队还是得靠跑得快、兵员精,武器弹药根本谈不上富裕。那些说“苏联拉了一车神器回来”的段子,听听乐呵行,真信就上当。
而且啊,别光看“黄克诚”“新四军三师”这些响当当的名号,当年真刀真枪拼起来,不管哪一方,都是拿命在赌。嘴上说理想,背里拼实力。东北这盘大棋,哪有说着轻松就能搞定的?谁当时都想当棋手,结果差点变成棋子。你说,这算不算一场“南柯一梦”?
有的人说,没国民党的拼命争抢,共产党哪有后来“一统东北”的机会?可也有人觉得,东北本就该属于更有群众基础的一方。你觉得,如果国共立场互换,这绞尽脑汁打来的东北,会不会真像传说那样唾手可得?欢迎评论区“上菜”,争个明白!
配资炒股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