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来就听到坏消息——
昨天下午,一名 88 岁的老人,因为妻子病重,感觉无望,从香港佐敦公寓的高楼上跳下。
下坠的过程中撞到了路边栏杆,身首异处。
而这个老人,则是香港电影最著名的武术指导之一,唐佳。
唐佳是谁?
或许乍一提这个名字,你会感到有些陌生,隐隐约约听说过他是雪妮的丈夫,但如果提到他的代表作,比如《独臂刀》《刺马》《多情剑客无情剑》《天涯明月刀》《十三太保》,甚至后来短暂复出拍摄的《青蛇》,想必你多多少少都会看过一些。
我甚至觉得,是他,和刘家良两人一起,奠定了香港动作片的基石。
可他的结局何以至此?
老实说,写下这行字的时候我还是很懵,我自己也没有答案。
但或许我们可以花上一点时间。
再一次,可能也是第一次,认识这个名字。
喜欢看邵氏电影的影迷,没有不知道唐佳的。
在张彻的绝大多数电影里,武术指导一栏总是雷打不动地写着两个名字,唐佳、刘家良。
唐佳总是排在前面的那个。
现在来看,我们当然会认为刘家良刘师傅可以算得上一代宗师,是名气更大的武术指导,可对于当年来说,这两人大约是不分彼此,互相补充的。
刘家良擅长南派,唐佳则擅长北派。
刘家良喜欢研究拳脚,而唐佳则喜欢研究兵器。
张彻的成功,这二人缺一不可。
还是举个例子吧。
《独臂刀》。
虽然两人的具体分工已不可考,但从两人的喜好,以及旁人的佐证方面,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二人不同的设计。
比如,片中断了右臂的男主究竟该怎么使用兵器,才能显出他的厉害?
小酒馆一对三,快且准。
这应该是刘家良的手笔。
比如,片中设计了一个可以克制大刀的奇怪武器,只需一夹便锁住了对方的武器。
关于这个武器如何使用。
以及如何破解。
大抵上,应该是唐佳的设计。
后来唐佳的妻子雪妮在采访中就说,她很喜欢他在《独臂刀》里的设计,就是被对方刺中后,被刺者会用身上所中的刀再去杀人,应该说的就是类似的情况。
是的,那些年里,邵氏电影的很多奇门兵器都是唐佳做的。
比如,《流星蝴蝶剑》里的方天戟。
这是一件可拆卸的武器。
可长可短,短的能做棍,而接起来就是一杆戟。
比如《冷血十三鹰》里的袖里刀。
现在看起来不算什么了不起的设计,但当时而言已经足够让人耳目一新了。
以至于被借鉴得太多。
我特别记得的,则是楚原的《天涯明月刀》。
这里有一把快刀。
怎么设计?
唐佳想到的办法是,用磁石——
"用磁石刀盒摄着把刀,一出手刀便出来,不用像拔剑般把刀拔出来。"
类似于西部片里的拔枪。
总而言之,对于当年的香港电影来说,唐佳和刘家良一起,彻底改变了动作片的困境,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香港动作时代。
他们改良了威亚——
两人第一次合作的《云海玉弓缘》有很多"飞来飞去"的镜头。
于是他们做了三条威亚的设计。
并通过遮挡与镜头等方式,完成了一些极为漂亮的动作。
他们引进了弹床和纸盒——
当年有几部包括《圣保罗炮艇》之类的好莱坞导演来香港拍摄,唐佳和刘家良都去了。
他们学习了好莱坞的动作设计。
比如用弹床来"飞起"或者从高处跳下用气垫和纸皮箱缓冲等等。
香港动作片从此耳目一新。
他们还培养了大量的龙虎武师——
两人自第一次合作时便租下了北海街 19 号作为本土龙虎武师的基地。
他们在此训练大量没有基础的新人。
而这个基地从 60 年代开始,到 80 年代唐佳离开香港,一直是本土龙虎武师聚会的大本营。
可以说,这一切的尝试都成了后来成龙、李连杰们"腾飞"的基石。
如果没有他们,香港动作片不会有我们看到的样子。
港片的黄金时代,他们功不可没。
可是为什么,后来我们遗忘了这个名字?
按妻子雪妮的话说,就是——
"他退休得太早了。"
与刘家良后来做导演,一直活跃到千禧年不同,大概 1985 年的时候,唐佳就退出了大银幕。
此后鲜少做影视相关的工作。
为什么?
我猜想,这大概与他的经历分不开。
唐佳是穷苦人家出生。
他在澳门长大,父亲是海员,母亲则在码头做苦力,据他自己说,他在 14 岁的时候因为无心读书,母亲便给了他两元钱,独自来香港寻找机会。
结果,这一去就是一生。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青年时期的唐佳可谓一路打拼,一路风光。
他与刘家良一起,正式确定了"武术指导"这个职位。
他被邵氏重用,报酬是同行最高标准的两倍。
他成了香港武指第一人。
还娶了当年很红的武侠明星雪妮。
简直羡煞所有人。
可是呢,大概是因为穷过,唐佳总是觉得自己只是运气好,在他的身上没有暴发户的气质,反而,随着结婚生子,他愈发安稳起来。
他说,和雪妮结婚后,他便与邵氏签了长约,3000 块一个月,一年 4 部戏。
"是为了保障养妻活儿。"
他在张彻离巢,前往台湾发展的时候也曾想跟过去,可不到一年,还是回来了。
专心做个武指挺好。
当然也有人找他做导演,做演员什么的,但他有自知之明,"我知道自己不是这块料,少读书,所以不爱当导演,亦有人找过我做演员,我都拒绝,只得个样没用的,你要我执笔便不行了,对白怎说更是不懂,怎做演员、导演呢?"
"做导演,始终要读过书才行,纯靠经验不是办法。"
于是相比于刘家良,唐佳更像一个"技术工",他安心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拿着固定的薪水,如果这样的工作能做到天荒地老,我想他也愿意。
但,影视行业的特点就是总是在变化,不会停留原地。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香港电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新浪潮的崛起,港片逐渐脱离了邵氏"大中华想象"的模式,现实题材的时装片成为主流,后是成龙洪金宝等人的出现,功夫不再是硬桥硬马的套招,而变得谐趣生动,更现实了起来。
此时的刘家良开始紧跟潮流,拍了一系列的时装动作片。
而唐佳呢?
他依然在邵氏待着,仿佛是坐上了一艘庞大的轮船,眼看着大船渐沉,可依然没有别的想法。
没错,他在邵氏的最后两年,"不得已"也导演了三部电影。
可用他的话说,那都是勉强为之,邵氏给了剧本,他就按照剧本来拍,自己唯一有想法的就是设计出一些很有意思的动作戏,比如《三闯少林》里的三种阵法,其他也只能按部就班。
不思进取吗?
也不是。
就拿这部《三闯少林》来说,虽然影片本身的质量一般,但里面的阵法相当有创意。
比如板凳阵。
棍阵。
眼熟吗?
没错。
许多年后,徐克的《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袁和平的《太极张三丰》中,对此都有借鉴。
可是,此时终究不是唐佳的天下了。
他逐渐隐退。
以至于直到 1993 年,徐克拍《青蛇》时忽然想"集邮"自己曾经的偶像(此前他已经集邮了楚原和胡金铨),于是找到了唐佳,担任这部电影的武术指导。
唐佳居然也答应了。
可除此之外,我们再也鲜少看到唐佳的作品。
再次提到这个名字,是雪妮的复出。
此时的唐佳已经变成了一个司机,一个助手,每日不厌其烦地送雪妮去片场开工,然后在路边一等就是几个小时,等收工了,就把雪妮带回车上休息,安心做着"保镖"的"工作"。
是的,他们活成了我们想象中爱情的模样。
他们一起上街。
一起吃早茶。
五十多年里,这样的感情似乎从未变过,人们也认为不可能改变。
只是没想到,在唐佳 88 岁的今天,他会从高空一跃而下。
让自己的生命,定格在悲剧。
截至发稿之时,我们尚不清楚唐佳跳楼的真正原因。
也许,也不可能知道了。
在坊间的流传中,我们得知他在妻子入院之后心情抑郁,一度希望"与她共赴黄泉",于是推测,这是一次绝望的殉情。
可唐佳那么爱雪妮,他又怎么会忍心丢下雪妮一个人对抗病魔呢?
甚至于,连原定打算签的遗嘱都没签。
我不理解。
不过斯人已逝,我们无法去揣测一个 88 岁老人的内心,更无法假设性地给他一个所谓的人生结论,这也不是我们该干的事。
不过在梳理唐佳的一生时,其实我总会不自觉地代入其中。
假如我是唐佳,我会那么早急流勇退吗?
我会默默度过后半生吗?
其实作为一代武指,唐佳有着太多可炫耀的资本,当年的北海街 19 号也有不少后来的名人跟他混饭吃,比如姜大卫,比如刘家辉,他参与了太多重要的港片经典,他从头到尾见证了邵氏帝国的兴起与没落。
可是呢,他却鲜少接受采访,甘愿当一个默默无闻的路人。
后来我想,大约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娱乐圈,是有这样的人,觉得工作比名声重要,觉得家庭比事业重要的。
我们也许不会记得他们,但他们却值得我们记住。
就像,比如一家公司里那些不起眼的技术骨干,或者没有野心可能力却超过大部分人的某个人,他们过着普通的生活,也许并没有那么风光,也不曾呼风唤雨,但他们,往往是这个社会的中坚。
相比于那些整天嚷嚷,掀起一个个话题的明星老板,他们不是更重要吗?
当年的港片,也确实是一个个"唐佳"支撑起来的。
有了他们的创造与努力,才使得后来人不断地求新求变,这才让我们看到了熟悉的成龙,熟悉的徐克,熟悉的港产动作盛世。
只是可惜,这样的往事,越来越少人知道了。
说到这里,我想起当年还在邵氏时的一次采访。
那大概是 1979 年吧,记者问,你在这里待了十几年了,合约将满,还会续约吗?他答,应该会,不过得看情况。
看什么情况?
不是给自己的人工开多高。
而是邵氏能不能继续帮助那些除了做龙虎武师,别的什么也不会的手足。
他们年纪渐长。
如果连自己都不去帮一把,迟早会被这个社会淘汰。
后来的事你们已经知道了。
唐佳续了约。
邵氏"帝国"进入了尾声。
而那些年纪越来越大的龙虎武师们呢,或许,已经没有人在乎他们的境遇了。
至于唐佳自己,几年之后也隐退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其实这本没有什么好遗憾的。
我只是可惜。
可惜像唐佳这样的人,竟是如此的结局。
竟会如此的,绝望。
配资炒股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